1767.05.07 | 영조 43년 | 상소 태사묘의 위차를 바로잡아 달라는 상소
疏錄, 前同知敦寧府事金時敎, 前參奉金時翰, 敦寧主簿金用謙, 前同知金疇敍, 典獄參奉金仁謙, 幼學金弘謙·金趾行, 副司直金勉行, 前縣監金哲行, 開城留守金善行, 幼學金觀行·金若行·金克行·金憲行, 禧陵參奉金重行, 幼學金德行·金奭行·金進行·金騫行·金點行·金迪行·金烈行, 前參奉金樂行, 幼學金在行·金濟行, 奉常主簿金章行, 前庶尹金履遠, 童蒙敎官金履坤, 幼學金履規, 前縣監金履信, 前縣令金履基, 幼學金履厚·金履寅·金履鏞·金履鉉, 說書金履素, 進士金履正·金履溫·金履祥, 幼學金履良·金履錫·金履翼·金履恭·金履九·金履命·金履儉·金道淳, 前校理金魯淳, 幼學金養淳, 平市直長金大淳, 幼學金顥淳·金會淳·金在淳·金晩淳·金復淳·金正淳, 前正郞金文淳, 萬寧殿別檢金養根, 幼學金晦根·金晩根·金復根·金喆根·金大根等疏曰, 伏以臣等, 以微末賤品, 敢將區區私事, 瀆擾於靜攝之中, 極知僭猥, 無所逃罪。第臣等之情私, 實有所萬萬痛迫者, 不得不冒死呼籲於九閽之下, 伏乞天地父母, 俯垂財[裁]察焉。臣等之始祖高麗太師金宣平, 以古昌城主, 當麗甄萱之亂, 與權太師幸, 張太師吉, 有大勳勞於麗朝, 有大功德於境民, 廟食安東府司, 世世不替, 詳見於先正臣文純公李滉記文中, 其位次酌獻, 自有當然一定之序, 而無或變改矣。中間權氏子孫, 勒創訛謬之論, 以爲權公之德, 優於二公, 擅變常行之禮, 遂以第二位居中之權太師, 越次先爵, 事面顚倒, 黎獻竊歎。臣族祖故左議政文正公臣金尙憲, 移書故參判權泰一, 論辨甚詳, 欲釐正其謬, 則諸權之議, 終未歸一。蓋其廟中三位排列, 金太師居東而爲第一, 權太師居中而爲第二, 張太師居西而爲末位, 一似平山府內三功臣廟例, 首功壯節公申崇謙居東, 次功卜智謙居中, 次功庾黔弼居西, 而三位酌獻, 先於東, 而次於中終於西, 此是麗常行之祭禮, 而九百年流來, 迄于今, 可考信也, 而獨於安東之廟, 先中而次東, 一任諸權之所欲, 何也? 一行三位, 主壁竝列, 而乃欲從彼佛規, 必先其中, 則東而西, 自不免配享之嫌, 有識聞之, 豈不駭且笑乎? 雖以文純公記文觀之, 其論位次之序, 必曰, 金公·權公·張公, 一從諸史之所傳, 又曰, 爲城主者金公也, 倡降麗者權公也, 賞投降則賜姓以寵權公, 論戰功則從重以首金公也云云。其必以臣等始祖爲第一位者, 更無毫分可疑, 則權氏子孫之中間擅變, 果何所據? 此不但臣等之痛恨, 張氏後孫, 亦甚駭憤, 其勢終不可但已。故昔在先朝壬戌夏, 臣祖父故敦寧都正臣金壽一, 率諸族陳疏, 與僉知權說相辨, 則伊時禮堂, 條擧(條擧)彼此事實, 斷之以高麗信史, 參之以先正記文, 明白回啓, 而我肅宗大王, 特賜處分, 以臣等始祖爲首享而先爵焉。於是乎三太師序次自定, 而享禮復其舊, 士論始快, 邦典無欠矣。及至己巳, 權愈等, 投疏幻說, 逆黯, 又以宗伯, 粧撰覆啓, 終使旣正之禮, 復爲襲謬之歸, 而甚至於廟碑, 則書以權太師廟庭碑, 而不以爲悔, 祭祝則稱以幾代孫獻酌, 而恬然自安。此是一鄕俎豆之地, 又有公田特賜之典, 體段自別, 而近千年士民公奉之祠院, 忽變爲權姓獨擅之私廟, 事之乖舛, 孰大於此? 故判書權以鎭, 雖其子孫中人, 而曾任本府時, 見此謬習, 蹙然愧懼, 卽爲下帖戒飭, 其文曰, 權姓擅變公廟爲私祠, 儘失共尊之義, 至於祝文稱孫, 則禮節事體, 非當初立祠之意, 又曰, 金·張兩太師, 其肯享非類之祀乎? 旣不肯共享, 則我權太師, 亦豈肯獨享乎? 其在禮義, 不可不變通云云。此言實出公心, 而諸權猶不開悟, 初則但行同時竝獻之禮, 終焉伺其遞歸, 復踵前習, 一例乖常, 釐正無期, 公議去愈拂鬱, 私心轉益痛隕。乃於丙午春, 臣等與諸權, 各陳辨疏, 伏承我聖明, 令該曹稟裁之批, 而該曹覆啓, 遷就稽滯, 一年二年, 尙今未果, 臣等之抑鬱悶迫, 固不足恤, 而莫重成命, 終不擧行, 揆諸事體, 大爲未安。玆敢相率仰籲於紸纊之下, 伏願聖慈, 俯諒此事情之乖常, 亟令該曹, 斯速回啓, 仍賜釐改, 俾得永世遵奉, 不勝幸甚
|